晚间随笔

下面是这两天经常在脑中复现的作品片段,摘抄下来备忘。

佟湘玉:你们以为给我送点东西唱首歌,这件事情就算完了吗?
金湘玉:对不起,主意是我出的,本来是想给你个惊喜的

佟湘玉:惊喜?我跟你很熟吗?我过生日跟你有关系吗?你以为卖个乖子就能交朋友吗?这样的友情太不值钱了。
金湘玉:对不起,我真的没想惹你生气的。听他们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掌柜,最好的姐妹,所以我一直都想认识你。我也有很多朋友,但大部分都是酒肉朋友,说散也就散了。今天来,我主要想亲身体验一下,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样子的。

佟湘玉:真正的友情,是要用心来换的。(伸手)很高兴认识你
金湘玉:(两人握手)我也是

金湘玉:(话外音)百分之百,耶!
佟湘玉:(话外音)没有想到,还是全军覆没,苦啊!

摘自宁财神执笔的《武林外传》第71集剧本

这句“真正的友情,是要用心来换的。” 是闫妮饰演的佟湘玉在剧中为数不多的,用普通话认真说出的台词之一,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集的主旨。

佟湘玉:(话外音)跟她握手就代表欢迎她来,回头不好翻脸,可是不握手又显得我小心眼,握还是不握,又是一个大问题

之前的画外音和现在的握手,非常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无奈与妥协。真诚的人有时也不得不被迫开始工于心计,否则就会面临失去所有朋友的巨大威胁感。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我想,我依然会选择用心来换,一直以来也都是这么做的。

不过,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一定要先弄清楚,对方到底值不值得。

单方面的付出,自己感动自己,对方还不一定领情。这种傻事,年轻的时候干过一回吃过一回亏也就足够了。

最近有些自我怀疑,是不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我的老好人属性正在慢慢消失,我正在变得更自私和斤斤计较。

和朋友讨论这些问题,朋友说正常,不用自我怀疑,你的感情和时间是有限的,你需要先留给自己充足的那一部分,有余裕了再分给别人,不论关系亲疏。老好人又不是牺牲者,你要把心态摆正。

我觉得很对。

而且在犯坏的时候,虽然有那么一丝违背初心的负罪感,但是那时我真的非常开心,可以笑出声。

我从未如此真实地感受过自己的狭隘,却又实在地享受着狭隘带来的乐趣,人就是这么矛盾。

接下来是今天刚刚看过的作品里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思考。

巧:有用的人才值得爱吧
谷原:有用的人才值得爱么?肯定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那么,假定以下的三个命题都为真,则有如下Venn图:

命题A:有用的人一定有用。
命题B:有用的人有可能值得爱。
命题C:有用的人不一定会被爱。

那么,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有用的人被爱的人的集合,只有区域A作为交集,且区域A很有可能是空集。如果此时区域B非空,再算上庞大的总体基数(所有人),有用的人被爱的人这两个集合的相关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这个命题的陷阱在于,其实“有用”和“没用”这种判断标准,根本不应该作为被爱的前提条件。

“工具人”这种定义,是对自愿付出的人的最大侮辱。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用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拒绝和反感在处理感情上采取过于实用主义的态度

爱不应该是单纯的利益交换,也不应该以任何利益交换为前提。

这是我的态度,也是我的感情观的基础。

那么爱是什么呢?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摘自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 13:4-7

根据这个定义,爱是很难同时做到的,多个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集合。

那么爱情又是什么呢?

从集合论的角度看,很显然爱情真子集,且感情的对象可能不同。

区别爱情这个集合与它的父集其他感情的参数,并不仅限于感情的对象这一个,还有时间,年龄,机会,成本,以及非常多的其他参数。

于是,一定要分清,是单纯地想要被,或是想要陪伴,还是想要爱情

分不清的话,就看看下面的Venn图,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考虑只有二人相处且只包含图中三种感情集合的基本模型。

那么,三种集合的交集中的边际成本与概率之间,基本有如下关系成立:

公理1:MC(陪伴) <= MC(友情) << MC(爱情)
公理2:MC(陪伴∩友情) << MC(友情∩爱情) << MC(陪伴∩爱情)
公理3:Prob(陪伴∩友情∩爱情 ≠ ∅) → 0

其中:

MC: Margin Cost
Prob: Probability

公理解释:

公理1:陪伴和友情的边际成本相似,但远低于爱情的边际成本
公理2:陪伴和友情可以在较低的边际成本下稳定共存,友情和爱情只可在更高的边际成本下低概率共存或无法共存,陪伴和爱情只能以极高的边际成本共存
公理3:陪伴,友情和爱情共存的可能性趋近于0

如果感情关系中被牵扯的人数越多,那么关系网和边际成本分析的复杂度也会根据组合数公式成指数级别上升。

大概,这也就是怕麻烦的我喜欢单个小圈子的原因。

根据上述公理,两个完全理性人的感情选择,应该总是边际成本最低且能满足自身基本感情需求的感情种类组合,即陪伴+友情。这样可以使两人的边际收益都达到帕累托最优

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其他组合呢?

让我们回归到之前的感情观话题:

爱不应该是单纯的利益交换,也不应该以任何利益交换为前提。

让我们将它的范围扩展得更大一些。

亲密关系(陪伴,友情,爱情等)不应该是单纯的利益交换,也不应该以任何利益交换为前提

那么就可以解释,这种看似非理性的选择,实际上是另一个维度的理性选择。

即:若有能力满足上述标准,在感情结构的维度上,二人应该已经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因此不需要利益交换也能满足自身和对方的感情需求

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上层结构(德语原文:Basis und Überbau,在此讨论的不是社会生产关系,所以未选用经典翻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而是选择直译)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即双方已经拥有充足的基础结构积累

与之不谋而合的还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见下图:

将上述需求层级理论套用到我们的结论上,可以得出:只有在底层的缺失性需求已经被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两人之间的关系选择才能有更多样的空间。

因此,尽快完成基础结构的积累,尽快达到能独立满足所有缺失性需求的状态,才是现阶段最优的选择,也是经营一段亲密关系的基础条件。

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加油吧,希望你在这一路上不孤单。

发表评论